726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6:55
雀食好像在一段時間內(nèi),地位相似,但是皇帝在長安的時間肯定比在洛陽長,就是武則天的周朝,在洛陽定都的時候也回過長安。安史之亂時,洛陽由于兩次被攻破,戰(zhàn)后就嚴重衰落,洛陽就再也沒起來過,后期回歸洛陽,好像是朱溫的操作,這個人把唐王室最后都殺光了(一些淺淺的見解,如有不對可以指出)
726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6:55
雀食好像在一段時間內(nèi),地位相似,但是皇帝在長安的時間肯定比在洛陽長,就是武則天的周朝,在洛陽定都的時候也回過長安。安史之亂時,洛陽由于兩次被攻破,戰(zhàn)后就嚴重衰落,洛陽就再也沒起來過,后期回歸洛陽,好像是朱溫的操作,這個人把唐王室最后都殺光了(一些淺淺的見解,如有不對可以指出)
尋他千百度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7:33
武則天從684年執(zhí)政到705年,好像701到703年回過大明宮,當(dāng)時年號也叫“長安”
尋他千百度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7:35
一般皇帝的陵墓和太廟在哪里,哪里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首都,雖然洛陽也有宮城、皇城。
平西王爺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7:43
又是偽命題!
只問一句,唐代皇帝最后的歸宿在哪里?
海霧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7:56
皇帝埋在哪,哪就是官方都城
kepler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8:08
別整這個了,知乎上我現(xiàn)在看到西安洛陽的都一律屏蔽……這洛陽真能碰瓷,你叫十三朝,他就叫十三朝(他其實可以多,他為啥不多呢),你搞唐文化,他也搞唐文化,他咋不搞夏文化呢……你說周,他爭周,你說西漢他說東漢……自己從來不先去提一個主題,總是別人打造了,他就來蹭
往牒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8:16
這明顯就是扯了,首先要明白什么是“兩京”說白了,就是首都和陪都合稱兩京!自西周都豐鎬開始,周原作為周人的“圣地”,保留有祭祀、宗廟等禮儀,豐鎬與周原形成最初的“兩京”,而后建立成周,監(jiān)殷遺民、鎮(zhèn)撫東土,從而形成名義上的“三京”。事實上豐鎬與周原在整個西周時代的作用更加重要。而后到了春秋戰(zhàn)國,很多諸侯國也有類似的“多都”。秦國則形成了雍城與櫟陽/咸陽的格局。西漢不設(shè)陪都。東漢有京師洛陽和西京長安,也是“兩京”,另外還有一個南都南陽。三國的曹魏有“五都”,十六國南北朝亂一點。隋朝有京師長安和東京/東都洛陽。到了唐朝,京師長安,東都洛陽,北都太原,最多的時候有五都。宋代則有“四京”。明朝則是“兩京”發(fā)展的巔峰,南北二京都有皇宮、社稷、太廟等各種禮儀建筑,甚至南京還有一整套官僚體系。因此,“兩京”是對一個朝代首都和陪都的合稱,縱觀中國古代歷史,設(shè)立兩京或多京的朝代比較多,反而“單京”的朝代則相對少。如果較真唐朝的“兩京”的“京”字,則唐朝根本沒有“兩京”。長安叫京師的時候,洛陽叫東都,武周時長安依舊叫京師,洛陽叫神都,并且還設(shè)立了北都太原。玄宗天寶年間長安叫西京,洛陽叫東京,太原叫北京。肅宗時長安叫上都,洛陽叫東都,太原叫北都。唐朝大多數(shù)時候是“一京兩都,或者三都”。如果按照某地人的邏輯,那么東漢的長安洛陽也叫兩京,東漢的皇帝除了幾個短命的,都要來長安祭廟拜陵,僅僅光武帝就來了五次,我也可以說兩京地位相同!明朝的南北二京地位也相同,而且明朝的南京相較于唐朝的洛陽地位還更高呢!
domokun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8:04
東隔壁這幾年一直不遺余力的炒作北邙山墓葬群 恨不得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都杜撰進去.....
726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6:55
雀食好像在一段時間內(nèi),地位相似,但是皇帝在長安的時間肯定比在洛陽長,就是武則天的周朝,在洛陽定都的時候也回過長安。安史之亂時,洛陽由于兩次被攻破,戰(zhàn)后就嚴重衰落,洛陽就再也沒起來過,后期回歸洛陽,好像是朱溫的操作,這個人把唐王室最后都殺光了(一些淺淺的見解,如有不對可以指出)
京兆壹號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21:40
似乎東漢的那些小娃娃皇帝的陵墓還沒找全呢。從咸陽到蒲城。長安北邊。埋葬著西漢。唐近30位皇帝。光是十四號線沿線。都有很多。西漢的皇陵除了文帝霸凌。以及宣帝杜陵沒在那。其他的都在咸陽北塬。要是論皇帝知名度。那么東方帝王谷里面的基本上都是明君大帝。秦皇。漢武唐宗就不說了。這三個拿出來對他們是降維打擊。開創(chuàng)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的文景之治。漢朝巔峰時期的孝宣帝。結(jié)束了自東漢末到南北朝中國幾百年分裂的隋文帝。隋末五個傀儡皇帝唯一一個有本紀的隋恭帝。唐朝自開國以來到到結(jié)束的所有皇帝(除了昭宗。好像還有一個死后追封的。)其中唐高祖。大唐國土巔峰時期的高宗。以及那個武則天。唯一的女皇。開元盛世玄宗。以及中晚唐實現(xiàn)短暫復(fù)興的代宗等。
京兆壹號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21:44
還有一個原因。跟隋煬帝一樣。躲避關(guān)隴貴族的。惹不起躲的起。那些應(yīng)對關(guān)隴貴族的措施什么的也只是剛開始能起點用。武則天時期殺掉了一批(她媽好像就是關(guān)隴貴族的楊氏)楊氏還是挺牛的。玄宗時期的楊國忠。以及楊貴妃好像也是弘農(nóng)楊氏。
726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22:21
對,有這一點,不過,唐朝滅亡的時候,關(guān)隴貴族的下場好像也挺慘的,這個我了解的不多
往牒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18:16
這明顯就是扯了,首先要明白什么是“兩京”說白了,就是首都和陪都合稱兩京!自西周都豐鎬開始,周原作為周人的“圣地”,保留有祭祀、宗廟等禮儀,豐鎬與周原形成最初的“兩京”,而后建立成周,監(jiān)殷遺民、鎮(zhèn)撫東土,從而形成名義上的“三京”。事實上豐鎬與周原在整個西周時代的作用更加重要。而后到了春秋戰(zhàn)國,很多諸侯國也有類似的“多都”。秦國則形成了雍城與櫟陽/咸陽的格局。西漢不設(shè)陪都。東漢有京師洛陽和西京長安,也是“兩京”,另外還有一個南都南陽。三國的曹魏有“五都”,十六國南北朝亂一點。隋朝有京師長安和東京/東都洛陽。到了唐朝,京師長安,東都洛陽,北都太原,最多的時候有五都。宋代則有“四京”。明朝則是“兩京”發(fā)展的巔峰,南北二京都有皇宮、社稷、太廟等各種禮儀建筑,甚至南京還有一整套官僚體系。因此,“兩京”是對一個朝代首都和陪都的合稱,縱觀中國古代歷史,設(shè)立兩京或多京的朝代比較多,反而“單京”的朝代則相對少。如果較真唐朝的“兩京”的“京”字,則唐朝根本沒有“兩京”。長安叫京師的時候,洛陽叫東都,武周時長安依舊叫京師,洛陽叫神都,并且還設(shè)立了北都太原。玄宗天寶年間長安叫西京,洛陽叫東京,太原叫北京。肅宗時長安叫上都,洛陽叫東都,太原叫北都。唐朝大多數(shù)時候是“一京兩都,或者三都”。如果按照某地人的邏輯,那么東漢的長安洛陽也叫兩京,東漢的皇帝除了幾個短命的,都要來長安祭廟拜陵,僅僅光武帝就來了五次,我也可以說兩京地位相同!明朝的南北二京地位也相同,而且明朝的南京相較于唐朝的洛陽地位還更高呢!
京兆壹號 發(fā)表于 2022-08-25 22:43
關(guān)隴貴族后期就是楊氏比較牛。其他的基本上也沒有什么氣候了。黃巢不是把世族們干完了嗎。這個從東漢開始到唐的與皇帝分天下的模式結(jié)束了。然后開啟和儒家PK的時間。
歡迎光臨 悅西安網(wǎng) (http://m.wanjia100.cn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4 |